当华德福遇上皮克勒
养育文章帮助你更了解如何养育0-3岁的宝宝

当华德福遇上皮克勒的养育核心理念

华德福0-3岁幼儿教育旨在让孩子一生中的头三年,能让孩子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让孩子感到身心舒适且可以得到他人的支持,孩子将拥有发展自己的才能与天赋的潜力。

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成人有能力观察到孩子什么时候需要保护,什么时候需要安抚和鼓励。在这样的养育下,就是建立安全感的基础,可以给孩子带来在自由中成长和发展的可能性。
因此,华德福教育很重视环境、生活规律、爱与温暖等等。
但是,具体养育上我们该如何做呢?
这是Pikler婴幼儿保育能够一步一步引导我们去做到的。

Pikler婴幼儿保育,重视的是如何以【尊重-回应式】的态度对待宝宝。
我们是真的把宝宝当做是一个人在对待,而不是一个无知的小baby。
我们会运用Pikler五大原则来跟宝宝建立起high quality bonding,
在我们的学员案例里,两个多月的小婴儿已经懂得回应大人及做出配合合作的动作反应。

Pikler育儿方式也让我们明白宝宝出生到走路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
如何对生理及心理的影响。
因此,我们会知道要如何提供适合的环境给宝宝,
也知道要提供什么材料来给宝宝玩。

当华德福幼儿教育理念融合Pikler皮克勒理念的时候,
我们不但清楚要如何从宏观去养育宝宝,
同时也能以微观知道每一次照顾baby时该怎么做、该做些什么。
完美结合。
这样被养大的宝宝,
有着很好的入世过程。

孩子要足够入世,自我入住得顺利,
到了学习阶段才能稳定的进入学习状态,
否则会出现各种感统失调、感官失调、发展失衡的现象。
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

当华德福遇上皮克勒,
最关键的核心理念,
就是守护好这群小小天使,让他们未来成为自由的人。
就如华德福幼教一段颂词:

【怀着崇敬接纳孩子
    怀着爱教育他们
    护送他们迈向自由之旅】
~~~~~Rudolf Steiner~~~~~

皮克勒Pikler婴幼儿保育法是什么?

皮克勒育儿法是什么?
在这里做一些分享,希望大家能借此机会对皮克勒养育更了解一些。
🤠婴儿的智慧起源于自由运动
皮克勒方法中最著名和最具创新的部分是皮克勒博士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了婴儿如何自主的发展运动。
皮克勒博士说:“当婴儿们在学习如何翻身,滚动,爬行,坐着,站立和行走时,他不仅仅在学习这些动作,他们还在学习学习方法;他们学会了自己做某事,并对感兴趣的事情进行反复地尝试和试验;他们学会了克服困难;他们通过耐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
带着我对孩子的运动发展规律的了解,从宝宝出生后,我便仔细观察他的一举一动。每一天都有惊喜,当我相信了孩子可以自主自发的自由运动,我真的看到了更多的“奇迹”。比如,将近十二个月大的时候,宝宝开始扶着床围站起来,但是还没有学会如何蹲下。刚开始的时候,他会站很久,直到自己站不住了跌坐下来。内在驱动力使得他跌坐下来后继续爬起来练习。表面上看他在重复简单的动作,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其实是在做实验。因为他每次跌倒的方式和方向都不太一样,他在调整策略直到成功。皮亚杰说:“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想的基础。”
这也是婴儿大脑发展的奥秘。大脑发展的原则之一是经验并多次重复,并且要有不同的深度。表面上看他似乎很无聊,但是因为可以自由的重复练习,他慢慢的得以控制自己的身体和节奏。练习过如何跌坐的孩子也不容易受伤,因为他的与之相关的每一条肌肉都得到了锻炼,遇到类似情况时,他的大脑就会告诉他,应该如何做。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等在孩子自由运动的过程中,也自然而然的获得了。
🤠以孩子为主导的自由玩耍
当孩子吃饱睡足后,我便把他放到他的专属区域自由玩耍。通过观察,我常常感叹,孩子是如此的会玩。从最开始的动作游戏,比如看手,玩(双)手,到玩自己的身体,比如翻身、趴卧、坐、站、走等,以及玩身边的玩具(探索游戏),与周围的人互动(社会性游戏)等。
很多父母常常抱怨,孩子不会自己玩。
想要孩子愉快地自由玩耍,首先需要给孩子准备一个适宜并且安全的环境。“精心设计的环境……能够促进婴幼儿的情绪健康,刺激他们的感官,并且挑战他们的运动技能。精心设计的群体游戏环境能够促进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再来,要准备合适的玩具。皮亚杰说0到2岁是孩子的感知运动阶段,所以准备的玩耍材料要符合感官原则以及孩子的运动发展阶段。
另外要符合孩子思维发展的需求。人类思维的发展,是从无知到定类,再到定量(定序,定距,定比)的一个过程。
三个月前的小婴儿并不需要复杂的玩具,一块棉质的小手帕足以;随着婴儿的成长,玩具可以慢慢的一点一点增加,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可以给孩子提供大量的开放性材料以供其玩耍。例如积木、沙子、水等。开放性的材料,孩子可以用无穷无尽的方式来搬运,组合,重新设计,排列,拆开,复原等。孩子可以把开放性材料变成任何他们想要的事物。
自由玩耍看似什么也没教给孩子,但是他们却能学习很多东西。
奥地利的绘画巨子席勒说:“只有当人是充分意义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并且只有当他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
🤠重视日常照料时刻
日常照顾孩子占据了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有人计算过,婴儿一生大约需要换7000块尿不湿,如此之多!试想一下,有的妈妈将它当成一种负担,每次都机械的快速完成任务;而有的妈妈却将它当成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时刻,当成孩子学习(语言,信任他人,适应环境)的好时机。日复一日,婴儿获得的体验将会有多么大的差异。
什么是我?所有的经验组成了我。
照料者用什么方法照顾婴儿,照料者的那双手是温柔的,还是粗暴的,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婴儿如何看待自己,影响了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
皮克勒提倡尊重-回应式的照料方式,如何尊重婴儿?这是我们每个父母都需要学习的课题。
皮克勒育儿法并不复杂也不神秘,如果你真的理解了它,反正会觉得它很简单也很人性化。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妈妈们和婴幼儿照料者们能够学习和运用皮克勒育儿法,看见一个不一样的孩子。
而这个不一样,是因为粑粑麻麻自己视角不一样了。
祝福你。

Hui Chee惠琪老师
什么是华德福教育?What is Waldorf Education?
华德福教育是根据鲁道夫 • 史代纳(Rudolf Steiner)的理论发展而来的一种世界性教育体系,涵盖幼儿园直至十二年级。

史代纳博士是奥地利科学家、教育家和作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接受埃米尔 • 莫尔特( Emil Molt)的邀请,于1919年在德国的斯图加特为华德福-艾斯托利亚 (Waldorf-Astoria)烟厂的工人子弟建立了一所学校,从此投身教育领域。后来,人们称这种教育为“华德福教育”,其影响遍及欧洲,1928年,美国第一所华德福学校在纽约市建立。

史代纳认为孩子应顺应成长规律,根据年龄特点进行学习,在这方面他做了很多先驱性的工作,他的许多理论后来被格塞尔、皮亚杰等人的著作所证明。

另外,他力求通过一种均衡的教育让孩子获得“整体”发展,即感觉、意志和思考的全面发展,尊重孩子的精神本质,让孩子获得自由。从幼儿园直至高中,华德福教育的宗旨始终是一以贯之的,但教育方式却随着孩子内在发展的变化而变化。

华德福学校在二战期间被纳粹关闭,不过很快又重新开放,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还发展到一些局势动荡的地区,例如南非、中东、东欧和苏联。当前,华德福教育已遍布46个国家,全世界至少有750所华德福学校。

华德福幼儿教育
华德福幼儿园主张给孩子一个家一样的环境,鼓励孩子进行自主游戏,带领孩子参与艺术性活动。

史代纳博士认为,幼儿主要通过榜样和模仿学习,身体活动、节奏、童话故事和口头语言对于孩子特别重要。
他认为孩子过早地发展读、写、算术等认知技能是不健康的,因为身体要达到一定的成熟度之后,成长的力量才能释放出来,投入到认知活动中。
身体的这种变化体现在很多迹象上,包括换牙、孩子能把胳膊伸到脑后摸到对侧的耳朵等。学校会认真评估孩子是否做好了上一年级的准备,大多数学校要求孩子必须满六岁才能上小学。

许多华德福幼儿园都是混龄的,三到六岁的孩子都在同一个教室里。幼儿园里代表性的日常活动包括自主游戏、活动身体的游戏、故事圆圈、手工和艺术活动 - - 湿水彩、捏蜂蜡、蜡块画、烘培等。偶戏、远足和节庆也是贯穿全年的经常性活动。

摘自 《我从彩虹那边来》


Hui Chee惠琪老师

为什么宝宝不需要大人教?

《不教的教育——做园丁式父母》
孩子不需要我们【教】。
因为他们是“全宇宙最高级的学习者”。
让孩子自由发展,大人需要克制住自己上去【帮忙】、【教】的欲望。

01
做园丁式父母
养育一个孩子,是做园丁的工作,而不是木匠。
做为园丁,就是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提供养分,孩子最终会长成什么样,很大程度由他自己决定。
木匠则是一点一点雕刻,什么年纪该做什么事,该看什么书,该上什么培训班,一步一步,按照我们心中的蓝图来构筑孩子的未来。
像做木匠一样的现代教养模式:
其实“教养”二字就是一种最糟糕的现代发明。
尖叫😱为什么这么说?

02
混乱是童年的主旋律
作为园丁在照顾花园时,我们并不是“温室培养”。
我们要创造一片草地、树篱或花园。
混乱是草地的荣耀。
不同种类的花草可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荣枯交替,没有哪一株植物能保证会成为最高、最美或最长盛不衰的那一株。
混乱也是童年的主旋律。
无论为人父母能获得什么奖赏,整洁肯定不在其中。
😣玩具整个房子都是,不是玩具的物品也被当成玩具扔的到处都是。
😣吃饭的时候,食物在身上,在脸上,在头上,在桌上,在地上,可能还在旁边的沙发上。说是一片狼藉,一点不为过。
😣没有“脏”的概念,感兴趣的就要伸手摸,站不稳了就一屁股就坐下。
矛盾在于,不让孩子把东西乱丢,不让孩子玩食物,不让孩子摸着摸那,不让孩子“脏”,实际上是扼杀了孩子学习的机会。
混乱对大人来说是头疼的事,但对孩子来说,是成长必不可少的土壤。
我们的工作不是塑造孩子的思想,而是让这些思想去探索世界的所有可能;我们的工作不是告诉孩子该如何玩,而是给他们玩具,然后在孩子玩完后再把玩具捡起来。
我们不能逼孩子学习,但可以让他们自己学习。

03
园丁是“旁观者”
翻好土,给好养分,提供好环境后,园丁大部分时候,都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
父母于孩子来说,绝大部分时间也只是旁观者,即便他们生命之初对我们是百分百的依赖。
之前有妈咪说跟孩子在一起时不知道做什么,不会陪孩子玩。
怎么陪玩呢?我好像也说不上来。感觉大多数时候,我也只是在观察。
观察孩子的学习过程,特别有意义。
举一个饮水机的例子。
有宝宝在看到妈妈从饮水机接水后,他开始不断尝试。
一开始学着妈妈用手指去按。但力气小,费了很大力气,只能偶尔出来一点点水。
在几分钟全神贯注地尝试后,他开始用手掌去按,从此打开新大门。
有一次妈妈打开热水没来得及关掉,他开了红色按钮,流出来一点热水,被烫到大拇指,喊着妈妈抱抱哭了几秒。
但在那之后,妈妈再没见他开过红色按钮。
现在他开水已经非常熟练了,所以当他走过去的时候妈妈就得给他转移注意力,不然可太浪费水了。
而且只在他睡着后才开热水。虽然他不再碰热水开关,但这个风险因子,是我们作为园丁该替他去除的。
专心致志的盯着一个问题,并尝试各种办法,直到解决。这样的品质是多少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的?
事实上,孩子们天然就有这样的优秀品质。
饮水机是孩子学习过程的一个缩影。如果你把自己当成旁观者,你会一次又一次为孩子的学习能力所惊叹。
孩子是“全宇宙最高级的学习者”。
可能你会生气愤怒想指责,怎么可能允许孩子玩饮水机?要制止。
这里面其实有着你自己内在潜意识里的深层恐惧。
孩子是透过经验来学习,试错是经验与学习很重要的因素。
园丁的责任,就是注意环境中该为孩子去除的事情。就像这位妈妈事后每天都是孩子睡后才开热水,预防危险,而不是把危险摆在那里,不断责备孩子并把责任推给孩子承担。

04
爱是为他们的旅程提供营养
爱没有目标、基准或蓝图,但爱是有意义的。
这个意义不是为了改变我们所爱的人,而是为了给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蓬勃发展。
爱的意义不是塑造我们所爱之人的命运,而是帮助他们塑造自己的命运;不是为了向他们展示道路,哪怕他们所走的道路不是完美想选的,也不是我们能为他们选择的。
确切的说,爱孩子的意义就是为那些无助的幼儿提供一个丰富、稳定、安全的环境,这个环境充满变化、创新和新奇的元素,可供他们无限发展。
无论是从生物学和进化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个人和政治的角度来看,都是如此。
爱孩子并不是给他们一个目的地,而是为他们的旅程提供营养。


不教宝宝,真的可行吗?

【不教的教育】
在养育方面,近年来,婴幼儿被“教”得越来越多。人们认为,给婴儿灌输的知识越多——就像给电脑灌输知识一样就越好。人们普遍地认为婴儿会保持着被成人摆放的姿势。人们期待着婴儿模仿我们做的简单的事情,重复听到的音节和单词。我们不但喂食物给婴儿,而且“喂知识”给他们。
    在生活中,由成人决定婴儿应该知道怎么做,什么时候做,做什么。这些是由成人教给他们的。人们期待婴儿在成人或多或少的帮助下,按要求完成以上任务。婴儿的主动性和自身发出的信号日益被成人忽略,因此,他们越来越缺乏自主性。事实上,婴儿在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都变得习惯于模仿和机械性的重复。
    这种教育导致了婴儿完全依赖于成人,缺乏自信,不能自立。这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自然状态,而不是结果。这种养育孩子的方法与大多数现代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所揭示的事实相矛盾。
                 
节选于Dr.Emmi Pikler于1970年发表的《婴儿的能力》。翻译:刘赟Yvonne , 张莎莎Shasha 校对:范忆Yi

🤔婴幼儿的早期发展是高度程序化的吗?是否特定事件必须发生在预定的时间内?例如我们在婴幼儿大运动发展,一定得以传统标准“三翻六坐八爬”?还是允许具有一定的弹性,并了解可能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

🤔婴儿最初是软弱无能的被动的个体?还是生来就是一个能从周围世界中学习的活跃的个体?

🤔年幼的儿童是很容易受伤害的?还是具有很强的恢复能力?

早在2000年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发表的《从神经细胞到社会成员:儿童早期发展的科学》报告中就上述问题明确阐明了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其中:“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他们自己是积极的参与者,这反映了人类探求与征服环境的内驱力。出生之后不久,儿童通过他们日益增长的能力开始学习认识世界,并从早期经验中创建自己的知识。这种内在的推进力,将随着生活环境所提供的机会和支持的增加而得到促进。所有形式的早期儿童干预,当它们能够破除成长的障碍,为儿童天生的征服内驱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时,就能够收到最佳的效果。

在过去三年的实践中,我们通过对0~3岁婴幼儿的观察中见证了这些真理。在2020年首次遇见pikler教育理念的时候,我们更确信“不教的教育”对婴幼儿发展的积极影响。

🌲我们的教育理念中没有“教学”,只有“学”;
🌲没有“教具”,只有“材料”;
🌲没有“课程”,只有“自由玩耍”;
🌲没有“标准化”,只有“个性化”;
🌲没有明确的“老师与学生”,因为任何人之间都是“老师”也都是“学生”;🌲教育上我们不断的做“减法”,在成人的自我反思和认同上更多的做“加法”。

😎大运动的发展是遵循神经髓鞘化的发展顺序,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和训练下,婴儿在支持性的环境中通过自由玩耍便可完成运动发展的每个阶段。而每一个通过自主发展运动技能的儿童在日后行走等更复杂的动作中表现的更稳定,更协调的掌控身体,也更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相较于那些经过成人干预或器械训练发展运动的儿童更少受伤。这一过程不仅仅使婴儿在反复的自主练习中积累经验,也让婴儿更深刻的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更自信更勇于接受新的挑战,来建立强大的心理复原力。

😎婴儿最初运用他们的身体来探索世界,他们将感官获得的信息内化,并通过身体运动表现出来。

😎当婴儿和学步儿四处运动时,我们可以观察到,他们频繁地探索特定的思维模式和动作模式。12个月的宝宝通过对随处发现的不同容器进行喊话的行为来感知空间,以及不同空间大小与声音之间的联系。这并不是看似随意发生的游戏,而是有方法、有系统、有逻辑地与周围的环境和材料互动中,通过感知和运动搜集经验。照料者需认识和理解儿童的这些游戏图式,并能敏锐的观察到才能给予婴幼儿适宜的支持。

😎过往的经验让宝宝知道物体可以从高处的一端滚落到低处。一个19个月的宝宝又开始反复探索事物为何不能从低滚落到高处呢,这是关于物理的探究。
婴幼儿就是这样基于已有的经验在反复的操作中发现新的问题,尝试犯错、试图去解决和理解,这种亲身实践获得的经验远比教授的更深刻也更深远。

😎培养儿童全面的人,而不是只重视儿童的认知发展。儿童在环境中感受到何种被照料的方式,就会以何种方式对待他人。在集体环境中,儿童有机会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愿,学会如何调整情绪,在互动中学会同理他人和与人协作的能力。

🌻环境是最好的老师 ///
照料者在婴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并非充当教学的责任,而是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创设支持性的环境来促进儿童更多的学习机会。并确保他们在爱的环境中建立可信赖的依恋关系,儿童便能更自主的,积极的去探索和学习。
开放性的环境使每个儿童有机会按照他们不同的气质特征去做感兴趣的事,以他们独有的节奏,独有的方式去学习和发展。这种自由也让我们看到更自主和更自律的儿童。

🌻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材料就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工具,他们从中锻炼手的操作能力,学会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空间的理解和专注力的养成。

🌻比如,我们想过串珠的很多种玩法,但我们从未想过小小的它还可以叠高高。孩子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创意和高度的手部精细化能力。这基于过往经验的不断积累。
摆的时候专注,即便失败的时候也会开心的大笑。他为自己新的技能感到满足,这便是一个人应对挫折的心理复原力和幸福力。
我们从不向孩子展示一个新材料如何使用,因为成人既往的经验以及固有的思维已经对事物形成了有限的认知。婴幼儿与生俱来的学习力和好奇心使他们展现了惊人的创造性。人为的干预从开始的教授就成了某种“限制”。
也因此,儿童往往也是我们的老师,他们教会我们事情的更多可能和更广的思维。

🌻关于“专注力”的持续时间我们认为它与年龄无关,与气质以及兴趣有关。即便一个活跃度较高的孩子,当满足他感兴趣的活动,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可以持续专注很久很久。
【不教的教育,反而学会更多】
生活中让你知道我是谁,
让我知道你是谁,
我的任何情绪和需求,
你对我都有回应。
你相信我的能力,
给予我支持和挑战,
即便我无法表达,
你仍知我心中所想。
我模仿你如何做如何爱他人,
渐渐地内化成我独特的技能;
其他小朋友让我看到不同,
也让我学会融入不同,
这里让我看到更多彩和真实的世界,
被尊重、理解和信任,
让我觉得即便小小的身躯也有大大的能量,
我为独特的自己感到骄傲。
这里的成长是关系,是交互,是生活,是乐趣,是艺术,是一首诗。
【当华德福遇上皮克勒】
温馨温暖的养育,
我们等你一起同路。

Hui Chee惠琪老师
与宝宝建立高质量bonding
最近跟妈咪们一对一的section都谈及这个话题,妈咪们都反馈这对她们来说很新的知识,实践后真的很享受与宝宝心灵共舞的过程,很sweet的甜蜜。

🤔什么是高质量的bonding呢?

🙈不是陪宝宝进行亲子活动或者陪玩
那不陪玩、不进行亲子活动,怎样有亲子关系?

😘其实宝宝真正需要我们的时候,是他发出了找我们的讯号。
比如,宝宝开始用哼唧哼唧来呼唤我们,可能是有需要换尿片、喂奶等等需求,这时,我们就好好回应他及用心照顾他。
☞高质量bonding只会发生在我们照料他的日常护理过程。

😣可偏偏这些事情都是mama们心中最毫不起眼的小事,都交给别人去做,或者做的时候只想尽快完成,而态度草率。。。
所以这也是为何很多mama说陪孩子很多了,可是孩子还是没安全感。
因为做不到位,宝宝跟大人没有真正爱的连接。

🌹这里分享《infants and children》一书的部分翻译内容:

Quality of caregiving(照料的质量)
大量研究发现,敏感的照料(sensitive caregiving)和安全依恋中度相关,不论是生母还是养母,不论在什么文化或者是什么样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家庭里。敏感的照料指的是:对婴儿及时、一贯稳定的、恰当的回应,温柔、细心地抱着婴儿。

相反,非安全型的孩子通常有什么样的母亲呢?她们通常身体上的接触较少,跟婴儿的接触很笨拙或者是以一种“常规”的方式(比如☞定时定点喂奶这样的例子),有时候心怀不满或者是拒绝的心情,尤其是在回应婴儿感到有压力的情况下。

还有,在西方婴儿的研究中,一种特别形式的互动/沟通叫做同步互动。同步互动我把它称为【同频互动】,孩子们的体验产生差别从而分成安全型和非安全型的婴儿。

同频互动是什么呢?
这种互动是大人对孩子的需求敏感得就像“心灵舞蹈”,照料者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即她们的需要)给予适时的、有节奏的、适当的回应。并且,双方的情感状况是合拍的,特别是积极的情绪。(后面是一个例子,解释情感/情绪的合拍)。

例子☞
当Caitlin(孩子)兴奋地摇动一个摇铃,Carolyn(妈妈)回应一个大大的微笑,和一个热情的赞:that-a-girl 。
对此,孩子回应微笑和呀呀儿语(说明在积极情绪上的合拍,就像“心灵舞蹈”,你来我往,节拍都是合拍的。
当孩子哭泣的时候,妈妈用轻柔的抚摸和温柔的,同情的语言去抚慰她。
不像一般人☞我想让你转过来躺好好穿尿布,你却给我转过去了,那这个舞蹈就不合拍了。
当孩子哭的时候,大人没有同理与支持,反而指责或大声斥喝要孩子安静。这就是与宝宝的心灵连接不上,高质量关系当然不会产生。
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敏感,
我们可以看到同频互动,这增强了孩子对他人情绪(传递的信息)的敏感度,帮助她们调整自己的情绪。
但适度的成人与婴儿的互动对依恋安全感比紧密的互动更有预测性。
也就是说,适度的互动更能预测安全依恋,而不是太过密集的互动。

🌹适度的互动就是刚才上面说的心灵舞蹈,合拍的,同频的。

🥀太过密集的互动是什么样的呢?
比如,
😨宝宝都有点困了,累了,成人没有接收到信号,还在不停地逗孩子。
😨宝宝想要享受自己探索,可是大人没有读懂宝宝,偏偏一直干扰。
温和的,敏感的照料者会用一种放松的,灵活的互动方式,这样她们可以舒适地接受和修复情感上的不合拍,回到同频的状态。
这些需要很多的实践与练习,
也需要深入理解并掌握好原则。

高质量bonding
没我们想的难
却也没那么简单
成人需要学会放心、放手、放松。